個人長線投資組合
投資歷程
過去剛開始投資的時候,筆者受到近鄉偏誤 (Home Bias) 的影響主要集中於投資香港市場的個股 卻忽略要地域性的多元化投資,但自從 2020 年時受到大家投資氣氛的影響慢慢開始接觸美股,發現美國市場的世界比相像中更廣闊,而且有更多優質的企業值得投資,所以慢慢把部分心思放到美國市場身上。
而經過幾個月的研究發現美國市場的指數化投資更容易操作,被動型 ETF 的管理費和證券商的手續費便宜【方便自行配置低成本長期投資組合】,而且對於筆者來說更加適合【過去反映出自己的績效比被動投資差,所以對於主動化投資仍然需要持續學習】。自從 2021 年開始就開始履行我自己的計劃,利用每月因工作產出的現金流進行定儲定額投資被動長線投資組合,不過當時對於資產配置的基礎知識仍然一瞭不通,就連債劵的兩大核心﹕存續期間 (Duration) 和凸性 (Convexity) 都不認識,因此組合其實有好多不足之處需要慢慢調整。
組合調整
經過 Blog 友 O'Simon's Workshop 的提醒,進行組合建構時,分離定理 (Separation theorem) 是很重要的核心 - 我們應該選擇投資組合時都會選擇無風險資產和風險資產的最優組合點,表示【目標是建構一個承受最少的風險去達到最多的回報的組合】
![]() |
圖 1﹕分離定理 (Separation theorem) 圖片來源﹕Wikibooks |
- 過份集中於美國市場
- 過份著重回報能力,卻忽視了風險回報比 【可以用 Sharpe Ratio 判斷】
- 債券部分過份單一
- 32.5 % VOO 轉為 VT
- 10.0% TLT 轉為 BNDW
股票部分﹕筆者的思考點是雖然 VOO 主要追蹤 S&P 500 指數的績效,已經分散到不同的產業上,已經很好消除大部分的 Company Specific Risk,但是筆者過去的組合有 92.5% 都是集中在美國市場,地域過份集中【雖然過去十年美國股市的表現遠比其他市場強】,因此想減少對地域性的風險,所以決定把 VOO 轉去 VT。
把VOO 轉成 VT 後,股票部分佔美國市場由約 50% 調整至約 40%,另外的 10% 主要投資於其他不同國家包括日本、英國、中國、加拿大。
債券部分﹕BNDW 屬於一隻中期全球性多方位債券 (存續年期大均 7 年),而 TLT 是存續年期大均是 19 - 20 年,但是 TLT 有著正凸性 (Convexity) 的特性,在債息下跌的時候會低估債券的升幅,不過目前仍然想減少對於債息的敏感度的影響【主要想降低債券風險】和對美國的依靠程度,因此決定把 1/3 的 TLT 債券轉到 BNDW。
把 10% TLT 轉成 BNDW 後,債券部分佔美國市場由約 30% 調整至約 25%,另外的 5% 主要投資於其他不同國家包括日本、英國、德國、法國。
而其他資產比重繼續維持不變,目前把整體組合平衡化後短時間內都不會再進行組合調整。
謝謝quote我😅, 香港係好少人講組合管理, 真係番學先recover番, 我都喺度學習中
回覆刪除Btw, 你講既convexity我無認真思考了
的確係 😂,係一個小眾既話題,香港通常多討論投資個股,反而台灣和美國對於組合管理既重視程度比較高。另外其實我以前都係主修會計,所以組合管理既知識都係自己自學,所以有時有咩野錯誤既地方,都希望指點一下。
刪除債券尼講既話存續年期 (Duration) 係比較重要,Convexity 算係 Duration 既延伸。
刪除呢排都係要挨下, 優化組合都係好事👍, 師兄轉換時係同時一沽一買咁換貨?
回覆刪除嗯嗯,既然想跟蹤市場績效,市場回調的時候都要挨下,因為冇一個組合可以只升不跌。
刪除係呀, 宜家用 firstrade, 手續費比較低,我在去年制定既時候考慮得唔夠多,所以一換一直接調整。
優化組合是好事!
回覆刪除當認識得多d 野就覺得之前考慮得唔夠全面。
刪除